头部图片
新闻动态

    《人民日报》强调音乐教育重要性!为什么国外重视音乐教育?

2021-09-28

《人民日报》强调音乐教育重要性!为什么国外重视音乐教育?

供稿:嘉平爱乐艺术活动中心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每4个德国人中就有一个人能熟练演奏乐器”这个说法,作为奥尔夫教学体系的发源地,以及巴赫、贝多芬、施特劳斯、勃拉姆斯等著名作曲家的出生之地,德国的音乐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历史和人文积淀。《人民日报》曾发过一篇名为《让音乐没有门槛》的文章,通过讲述一名电工大叔会弹琴的故事,强调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以此来呼吁人们提高对于音乐教育的重视。
 
 
 
《让音乐没有门槛》

       “我可以弹一曲吗?”从进门起,德国电工大叔就忍不住瞄着家中的钢琴。被欣然邀请后,大叔脱下电工服外套,端正坐好,掀开钢琴盖,即兴演奏起一段爵士钢琴曲。前一刻还鼓捣着电路的双手,此刻已在黑白琴键上灵巧翻飞。爵士乐变换的节奏和风格,令从小学习古典钢琴的友人自叹不如。一曲终了,大叔笑道:“最近准备搬家,有一阵没弹了,实在手痒痒。”他对自己10岁起练就的“童子功”并不以为意,“弹钢琴不过是为了平时家庭聚会活跃气氛”。

       电工大叔深藏不露的琴技,让我想起经常路过的一所业余培训学校。该校以门德尔松的姐姐范尼·亨塞尔命名,规模不大。每次经过那里,除了学生模样的少年,还能遇到背着乐器的中青年甚至“银发族”进出学校。开始我曾认为这学校的老师可真多。后来友人告诉我,那些中青年和“银发族”也都是学员。这些白领、工人和退休老人不求以音乐特长为职场履历添彩,只是以学习音乐来充实生活。

       提起学习音乐,人们总会觉得这是一项高雅又费钱的爱好。不过,对于德国民众来说,在业余时间学习或接触音乐,并不算奢侈。以范尼·亨塞尔音乐学校为例,包括乐理、声乐、乐器在内的各类辅导班,每学时学费只需15欧元。在德国,几乎每座城市都有一所这样“接地气”的公立培训学校——收费低廉,为所有想学音乐的人敞开大门。从5岁至99岁的人都可以报名入学。

       在德国生活,我常听到“每4个德国人中就有一个人能熟练演奏乐器”这个说法,或许夸张,但足以显示德国音乐教育的普及程度。德国有4万个合唱团,2.5万个专业或业余的乐团及舞蹈团。

       根据德国音乐商业协会2018年的最新统计,在8000万德国人口中,有1400万人能够熟练演奏至少一种乐器。年轻一代的音乐教育普及率尤其高,以17岁的青少年群体为例,能熟练演奏乐器的人数比例高达24%。喜欢欣赏音乐的德国人也十分广泛,平均每个德国人每年至少会听一场音乐会或者看一场歌剧。

       欣赏音乐的门槛也很低。都说“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但在世界乐坛享有崇高声誉的柏林爱乐乐团,偏偏要送出免费的“午餐音乐会”。在每年9月到次年7月之间的每周二中午1点,爱乐乐团音乐厅的大堂里都会举办一场长达四五十分钟的非正式音乐会。听众的服装和人数都没有限制,人们身着便服,或簇拥站立,或挤坐在楼梯上,甚至就在音乐家不远处席地而坐,这都没关系——欣赏音乐没有门槛。

       专业院校也会向公众开放很多高质量的免费音乐会。作为世界顶尖的艺术类大学,柏林艺术大学每年都会举办大量的学生汇报演出或大师公益场——公众在官网上查询报名,先到先得。我去听过一场奖学金获得者的汇报演出,礼堂座无虚席。每曲奏罢,观众都会为这些初出茅庐的“明日之星”送上雷鸣般的掌声。

       贝多芬说过:“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淡化音乐考级的德国人,重视的是让尽可能多的人欣赏到这项艺术,让它成为人们生活的启明星。

 

《 人民日报 》( 2018年11月02日 22 版)

(责编:白宇)

 

     文章通过一则故事和几组数据,非常客观的反应了德国音乐教育的普及程度,总结一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享受音乐:在德国,人们学习音乐不是为了学习一门技能,更多的是为了充实生活;

传统观念:在普遍德国人的心里,古典音乐就像是他们的传统文化一样重要;

国家重视:德国有很多公立培训音乐的学校;

音乐必修课:在德国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是一门必修课必修课,乐器的演奏是每个孩子都必备的;

社会氛围:许多音乐厅会定期举办免费的音乐会供人们欣赏。

       除了故事中提到的,我还想讲一讲德国校内的授课方式。学校每周开设一次或两次音乐课,因为德国是半日制,所以一般下午的课后活动就进行乐器或声乐表演、合唱团演出、管弦乐队演出等等。学生们学的都以和声、音乐史、作品分析,这样非常注重理论的课程为主。结束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进入高中后,学生需要选择音乐或是其他艺术门类作为必修课,继续进行艺术类的学习。

 

 

       我们都知道学习音乐能够增强孩子的合作能力、创造力,培养敏捷的思维等等。所以不光是德国,许多国家也都非常重视音乐教育事业。

       在芬兰,音乐老师普遍认为,教授音乐并非只专注于音乐技能,而是将塑造孩子一生的品格。学生们学习的不止是古典音乐,也不止是单一的乐器,他们学的是多种流派、多种乐器,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内容以及形式;

       在瑞典,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规定每年上音乐课的课时要满230个小时,学习的课程分为声音、合奏、音乐理论这几个部分。而进入高中非义务教育阶段后,学生仍可以免费学习声乐和器乐;

       在挪威,音乐课也是学生们的必修课程,学校规定学生每年上音乐课的课时要满285个小时,课程内容注重创作、理解、体验、听力等内容;

       在意大利,学生每周要上两个小时的音乐课,课后还有单独再加一个小时的声音或器乐的练习;

       在美国,学校鼓励学生学习乐器、唱歌,并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够学习到基本的乐理知识;

       在俄罗斯,家庭普遍重视培养儿童的艺术感受力和鉴赏力,俄罗斯人最喜欢去的地方是戏剧院,常常是父母带着孩子一家人兴致勃勃地到剧院去;

       在匈牙利,从幼儿园到高中,音乐训练就一直是基础课程的一部分。匈牙利的教育工作者们坚信,音乐与数学、自然科学有着直接的内在的联系,学习音乐能够发展完整的人格。

 

 

       为何越来越多的国家如此重视音乐教育?相信答案不言而喻。音乐教育作为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又一次被确认为提高国民素质的主要途径之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也从侧面反映了经济基础。一个国家的音乐教育发展,不仅提高了国民的审美,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

       虽然我们的音乐教育事业道阻且长,但相信,在不久后的将来,音乐教育事业将会发展地越来越好。